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學者7連霸

【聯合報/編譯朱邦賢/綜合斯德哥爾摩九日外電報導】 2006.10.10 02:39 am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爾普斯九日偕夫人薇薇雅娜,笑盈盈地在紐約寓所接見賀喜的訪客。
(美聯社)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七十三歲的美國籍教授菲爾普斯九日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得獎原因是「讓世人更了解如何在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求取平衡」,貢獻卓著。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七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人從未缺席,不是由美國人包辦,
就是由美國人與他國人共得。

人在紐約的菲爾普斯透過電話告訴斯德哥爾摩的記者:
「我知道自己可能得獎,只是不知道美夢何時成真,以及美夢會不會成真罷了。」
他將獨享瑞典幣一千萬元(約台幣四千六百萬元)的獎金。

菲爾普斯說:「我努力將人的因素放回我們的經濟模型內,
特別是考慮他們對同時代以及未來其他經濟『演員』的預期心理。」
菲爾普斯證明今天的低通貨膨脹如何影響人們對未來低通貨膨脹的預期,
從而影響公司與政府領導人將來的決策。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菲爾普斯一九六○年代末葉進行的研究「讓世人進一步理解經濟政策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之間的關係」。
一九六○年代末葉的主流見解是,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有一種穩定的負面關係,
還有一種所謂的「菲力浦曲線」解釋這種負面關係。菲爾普斯特別針對此一見解提出挑戰。

皇家科學院說:「菲爾普斯發現,通貨膨脹不僅係失業使然,也與公司和受雇者對物價上漲和加薪的預期有關。」
菲爾普斯設計了一種新模式,描述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關係,這種新模式叫「預期擴大的菲力浦曲線」。
皇家科學院在讚詞中說,菲爾普斯使世人更了解完全就業、穩定物價和快速成長的平衡關係。這三者乃是任何健全經濟政策的中心目標。
皇家科學院在讚詞中問道:「但政策總會面對困難的目標衝突。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應該如何求取平衡?
這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消費應該如何求取平衡?」
菲爾普斯的研究讓世人更進一步理解這些平衡。

皇家科學院說:「菲爾普斯強調,不只儲蓄和結合資金的問題,
連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平衡問題,都是假以時日福利應如何分配的基本問題。菲爾普斯的分析對總體經濟政策和經濟理論都有深遠的影響。」
皇家科學院還表示,為了讓新科技與經濟成長散播到企業世界,菲爾普斯還率先分析人力資源或工人本身的重要性。

【2006/10/10 聯合報】



菲爾普斯 對貨幣政策影響深遠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6.10.10 02:39 am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昨天說,菲爾普斯在總體經濟學非常專精,
他提出的「黃金律則」和解釋「菲力浦曲線」,對不少國家的失業率、貨幣政策等都影響深遠。
胡勝正說,所謂「黃金律則」是解釋一個國家提出什麼樣的政策,對短期經濟發展和長期經濟發展最好。
菲爾普斯認為,一個國家的實質利率,等於人口勞動率加生產力,對長期經濟政策發展應該是最好的。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菲爾普斯是國際知名的總體經濟學專家,
也是美國七十年代研究失業率相關議題的經濟學巨擘,常提出具前瞻性的思考,以犀利的見解著稱於世。
林向愷舉例,菲爾普斯解釋「菲力浦曲線」(Philips Curve)的論點就是其一。
所謂「菲力浦曲線」,一直被經濟學者拿來解釋「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間的關係。
許多經濟學者都認為,只要政府實行寬鬆貨幣政策,應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藉此引導失業率下降。
但菲爾普斯在一九六七年指出,民眾對政府政策和物價膨脹的預期心理,會影響物價和就業狀況;
即使政府的貨幣政策再寬鬆,但社會還是存在一個「自然失業率」,怎麼樣都消弭不掉。
林向愷說,傳統的看法認為,當政府採行寬鬆貨幣政策降低失業率時,
可能引起物價上漲,也就是「失業率降、但物價漲」,這兩者關聯是「反向」的;
但依照菲爾普斯的見解,政府進行寬鬆貨幣政策造成物價上漲,但失業率也不見得改善,所以兩者關係並非反向。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中書則指出,菲爾普斯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就大放異彩,他的很多見解都在卅多年前就提出。
林向愷說,菲爾普斯並非「著作等身」的學者,但現在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榮譽,應該是外界對他最大的肯定。

【2006/10/1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的點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