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一百九十國的一萬多名代表三日將齊聚印尼峇里島,展開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暖化問題會議,期於兩年後在哥本哈根敲定具體協議,接續十年前簽署、二○一二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這次馬拉松式會議預定十四日閉幕,與會者包括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關切環保議題的多位好萊塢影星和受溫室效應影響的農漁業代表。各國官員將設法啟動談判,期於兩年內達成遏制溫室廢氣排放的新協議,讓各國有時間在京都議定書失效前批准新協議,並納入美國、印度、中國大陸等主要溫室廢氣排放國。

美國總統布希以不利美國經濟成長、排除窮國有失公平為由,一直反對京都議定書。但這次美國在會場上將更形孤立,因為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的現任澳洲總理霍華德領導的執政黨,在一周前的國會大選中慘敗,將在明年二月上任的候任總理陸克文已表明將推動簽署京都議定書和其他環保政策。

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任由全球暖化現象持續惡化,海平面將大幅抬高,導致數以百萬計的生靈陷入貧窮,動植物大量滅絕。

這次會議最棘手的議題包括溫室效應氣體減排應強制或自願,以及如何協助窮國適應逐漸惡化的氣候形態。聯合國「氣候變遷秘書處」主任波爾表示:「科學家強調,我們必須設法在十到十五年內,扭轉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現況。」

波爾指出,工業化國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遠高於其他國家,必須採取主動,美國的態度尤其關鍵。他認為,中國大陸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剛開始推動經濟成長,現階段要求他們減少廢氣排放是不合理的。環保人士也說,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大溫室廢氣排放國,應該帶頭重視此事,而非以印度和大陸為藉口故意推託。

京都議定書將於五年後失效,目前只有卅八個已簽署的工業化國家設定五年內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上限。多數國家咸認有必要採取更多具體措施,至於如何分攤責任卻意見不一。美國已經決定五年後繼續參與,這使得各國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大增。中共談判代表于慶泰表示,如果西方國家願意分享相關技術,中共將以更多具體措施提高本國的能源效率。



暖化效應 熱帶向南北極擴200公里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在一項最新公布的報告中指出,溫室效應已使熱帶地區的邊緣逐漸向兩極推進,地中海、美國西南部的「陽光地帶」、墨西哥北部、非洲南部與澳洲南部的降雨量可能因此更加稀少。

對製圖師而言,熱帶位於南北緯各廿三點五度內,對氣候學家而言則比較模糊,這是因為高海拔地帶的強風形態極其複雜所致。這些強大的噴射氣流足以決定熱帶地區的降雨形態。接近赤道的熱帶地區中間地帶降雨量大,邊緣乾旱。

幾年前,首見可信的電腦模擬結果預測,在全球暖化的過程中,高海拔地帶的噴射氣流及有關的風、雨將往兩極移動,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本世紀可能各向南北極移動兩個緯度,相當於二百公里。

這個效應若在台灣發生,原本位於北回歸線以北的台灣中北部,將從目前的亞熱帶氣候變為熱帶氣候。

報告指出,不僅熱帶地區的高海拔噴射氣流已經出現這種變化,最嚴重的假想狀況也已超越。報告說:「熱帶地區似乎已在廿世紀的最後幾十年間擴大,速度高於電腦模擬的人為氣候變遷數據。」

報告又說,這些新發現引發許多引以為憂的問題,包括氣候模擬結果的準確性。此外,導致熱帶擴大的原因仍不明,可能包括臭氧層出現破洞,海平面溫度提高,以及大氣對流層與同溫層之間的對流層頂範圍擴大。

報告指出,熱帶擴大的現象影響深遠。它表示:「熱帶的邊緣是次熱帶乾旱區的外緣,往兩極移動可能使生態系統與人類的開墾形態出現變化。降雨形態改變可能影響農業及水資源,並導致生活在邊緣地帶的人們生活更加困苦。」

蓋亞那如意算盤 森林換碳額度

人類遏阻全球暖化的努力催生出方興未艾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體系,現在這個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不再是工業化國家的禁臠,許多經濟發展落後但森林資源豐厚的窮國,也要求在二氧化碳信用額度(簡稱碳額度)交易市場分杯羹,以做為生態保育的誘因。
有人認為這本來就是這些國家該做的,以不砍伐換取碳額度金錢,簡直是勒索行為,但這項理念已得到許多學者支持。
保護森林促進發展兩全
南美洲東北部蓋亞那合作共和國(The 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的總統賈迪歐,日前在(大英)國協商業會議(CBC)席間公開呼籲國際社會,應該讓蓋亞那這樣的「高森林覆蓋率、低砍伐率」(HFLD)國家,以森林換取可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碳額度,如此一來既能保護大量吸納二氧化碳的森林,又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可謂兩全其美。據專家估計,森林砍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約佔全球排放量20%。
蓋亞那地處赤道北側,位於委內瑞拉、蘇利南與巴西之間,面積約21萬5000平方公里,是台灣的6倍,但人口只有77萬人。蓋亞那不僅地廣人稀,而且75%的國土都是茂密原始的熱帶雨林。學者估計,如果蓋亞那能將雨林換算成碳額度,每年約可賺取5700萬美元,對這個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的窮國而言,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歲收。
遏阻暖化無意扮勒索者
賈迪歐總統指出,蓋亞那政府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願意嘗試各種做法。蓋亞那自然資源豐富,近來黃金與木材價格高漲,以甘蔗為原料的生質燃料需求強勁,巴西方面有意協助蓋亞那興建公路系統,將首都喬治城建設為亞馬遜地區原物料的吞吐港。賈迪歐說:「也許我們應該多砍一些森林,這樣世人才會認真看待我們的訴求。」
賈迪歐強調蓋亞那無意扮演「勒索者」的角色,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蓋亞那固然要為遏阻全球暖化危機盡一份心力,但國際社會也應該伸出援手。賈迪歐出身佔該國人口多數的印度裔族群,現年43歲,是加勒比海地區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但掌權已經長達10年。
長期保育生態成效卓著
蓋亞那早在1989年就跨出第1步,在國協成員國協助之下,將中部面積廣達37萬1000公頃的伊沃克拉瑪森林(Iwokrama Forest)劃為保留區,從事生態保育和永續開發,成效卓著,並得到英國王儲查理鼎力支持。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COP13)暨《京都議定書》第3次締約國會議(MOP3),將於12月3日在印尼峇里島的努沙度瓦舉行。屆時「減少伐林碳排放」(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簡稱RED)計畫將是熱門議題,而蓋亞那等12個HFLD國家與地區,必然會極力爭取以本國森林換取碳額度。
HFLD12國爭取預防額度
目前被列為HFLD的國家與地區除蓋亞那之外,還包括巴拿馬、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祕魯、貝里斯、加彭、蘇利南、布丹、尚比亞與法屬蓋亞那。這12個國家與地區擁有全球5分之1的熱帶森林。
巴西學者馮世嘉今年8月在網站「生物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 Biology)撰文指出,最能夠保護熱帶森林資源的HFLD國家,在現今的碳交易市場反而無利可圖,長此以往,這些珍貴的森林資源很容易在經濟發展壓力下失守。
馮世嘉並倡議以「預防額度」(preventive credit)來衡量HFLD國家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貢獻。若以全球森林平均砍伐率的一半為計算基準,二氧化碳以每公噸10美元計價,「預防額度」可讓HFLD國家與地區每年進帳6億3000萬美元,對保護熱帶森林更有極大幫助。
新聞辭典: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來自190個國家的1萬多名代表,3日起聚集在印尼渡假勝地峇里島,展開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暖化問題會議,希望以協商方式,勾勒處理全球暖化新公約的談判藍圖。

這場為期11天的會議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架構所召集,希望2年後在哥本哈根敲定具體協議,接續10年前簽署、將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今天的新聞辭典就為您介紹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京都議定書,也稱為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目標是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已經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增加,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全球增溫、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現象,對水資源、農作物、自然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等各層面,造成日益明顯的負面衝擊。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舉辦之時,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排放,做出全球性管制的宣示。
為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工作,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規範工業國家未來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京都議定書中把人為排放的6種溫室氣體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與1990年相比,平均削減值5.2%,同時採差異性削減目標的方式;歐盟及東歐各國8%、美國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6%,冰島、澳洲、挪威則各增加10%、8%、1%。減量時程為2008至2012年,並以這5年的平均值為準。

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條件是經各國國內程式批准議定書國家達到55國。此外,批准京都議定書國家中,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至少占全體國家1990年排放總量的55%。達成這兩項條件後,議定書將在第90天開始生效。經過7年的漫長等待,京都議定書獲得141個國家支持,終於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上路。

京都議定書將在5年後失效,目前只有38個已簽署的工業化國家,設定5年內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上限。多數國家都認為,有必要採取更多具體措施,至於如何分攤責任,卻是意見不一。


京都議定書十週年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十月十二日公布,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共同獲得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肯定他們致力於推展有關氣候變遷的知識,與積極阻止氣候變遷持續惡化的努力。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由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成立,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研究是它的專責。透過這個委員會的努力,聯合國注意到全球氣候出現暖化的趨勢,並在一九九二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為國際社會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建立一個基本的架構。
同時,為了進一步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各締約國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是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因氣候變遷對環境生態的衝擊所制訂的管制協議,明訂三十八個工業化國家與歐洲聯盟在二○○八到二○一二年的五年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必須維持在一九九○年的排放水準。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二○○五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排名世界第二十二位;從地球永續發展的觀點來看,台灣是世界地球村的一份子,有義務也有責任參與世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工作。
單純從權利義務關係的角度來看,咱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聯合國相關環保公約對台灣沒有約束力。但是,以台灣目前的經濟實力,雖然沒有簽署公約,相信締約國也會要求台灣履行相關的義務。
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在外交談判的過程中,事前沒有機會參與公約的協商,也無法度以締約國的身分參與溫室氣體彈性減量機制的討論,國際社會聽不到台灣的聲音,事後被迫接受其他國家的決定,無形中台灣的國家利益會受到忽視。
由此可見,台灣必須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台灣人民的心聲與權益,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意見分歧 
美國若不讓步 歐盟揚言抵制


眾所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今天將在印尼峇里島落幕了,由於各國意見分岐,能不能針對未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新的協議還很難說.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到期,各國目前擬定新的協議,草案內容是希望在2010年以前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不過美國日本跟俄國等部份國家有意見.過去一直拒簽京都議定書的美國想一手主導溫室氣體排放標準,並在明年元月底自己主辦一個全球性的溫室氣體排放會議.歐盟揚言如果美國不能在峇里島會議上妥協讓步,歐盟就要抵制美國所主辦的會議.美國政府的老大心態讓自己人都看不下去.這番感性演說獲得如雷掌聲,剛領到諾貝爾和平獎的高爾表示現在只能期待換人做做看.


高爾抵達峇里島 力促氣候變遷會議爭取突破

(法新社印尼登巴薩十三日電)諾貝爾和平獎新科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今天抵達印尼峇里島,外界預料他將採取最後行動,力促陷入僵局的氣候變遷談判能獲得突破。
法新社攝影記者說,高爾搭機降落在峇里島主要機場;三天前他才在奧斯陸與其他學者專家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表彰他們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所作的努力。
高爾預定將在峇里島會議的相關活動發表演說,並會見氣候會議主要參與者。高爾在二零零零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些微差距敗給布希,從此成為奮鬥不懈的環保人士。
在他抵達前,聯合國氣候問題主管官員波爾甫提出警告,稱談判陷入僵局,只剩下不到一天時間可以達成協議。


全球暖化/催生新約取代京都議定書 美國拒接受
格陵蘭冰層全部融解將讓海水上升6.7公尺


聯合國在印尼峇里島召開的全球暖化會議,最重要的目標:催生「峇里島路線圖」作為京都議定書失效後的新環保公約可能要失敗了。由於美國方面不肯接受路線圖中的減量目標,聯合國表示,這場會議可能無功而返。

會中討論的「峇里島路線圖」草案,要求工業化國家,2020年時要將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減少25%到40%,但是這份草案的減量要求現階段並不具有約束性,只是為了日後協商正式公約時的基礎。不過儘管如此,華府還是無法接受,拒絕接受納入具體減量數字的草案,表示一切等明年協商時再說。

美國和支持「峇里島路線圖」的歐盟僵持不下,可能導致這場會議宣告失敗。

美國表示,美國在使用和開發乾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做了很多,只不過都沒有受到世界各國的注意,美國從2001年起用於對抗氣候變遷的經費就達370億美元,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也致力催生京都議定書2012年失效後的新公約談判。

白宮環境品質委員會主席康諾頓說:「我們對這個議題如此嚴肅看待,把協商時間壓縮到兩年內要有結論,也就是到2009年底為止。我們也大舉投資在開發未來所需要的新技術,開發低廢氣排放量的燃煤發電方式,以及汽車廢氣減量等。」

德國環境部長加畢列認為,一個沒有明確減量目標數字的草案形同廢紙,他說﹔「我不需要這份峇里島文件只說:好,我們明年再開會談。沒有目標,沒有目的地,哪來路線圖?」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評估,如果能讓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在2015年達到高峰,然後開始下降的話,就有辦法將全球氣溫升溫程度限制在本世紀中期時上升攝氏2.4度。根據這個目標估算,工業國家應該在2020年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準的25%到40%。否則,全球將面臨一場大災難。


不滿美國動作遲緩 歐盟揚言杯葛下月氣候會議

歐盟不滿美國在抑制廢氣排放方面動作遲緩,揚言杯葛下個月由美國主導的全球氣候會議。
聯合國氣候會議目前正在印尼峇里島召開,但美國卻邀請十六個工業化國家,下個月將在華盛頓,自行研商制定降低廢氣排放的目標。歐盟認為美國這麼做,完全是為了要對抗京都議定書,因此揚言杯葛。
美國邀請與會的工業化國家包括日本、印度和中國大陸。

里島路線圖草案 發布
【本報綜合報導】聯合國氣候大會11日在印尼峇里島開會期間,收到綠色和平組織送來一個1.5米高大蛋糕,慶祝《京都議定書》10周年。
大會11日發布了「峇里島路線圖」決議草案,要求開發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兩成半至四成,草案將提交環境部長在12日至13日結束的會議上討論,為達成「後京都」協議鋪路。


氣候會議美封殺提案 歐揚言報復

印尼環保人士十三日搬運一棵乾枯的樹到位於雅加達的美國大使館外,抗議美國對環境的破壞。
(歐洲圖片新聞社)
美國十三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成功封殺工業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建議案,意謂會議於十四日結束時,雖有共識文件,但大概不會明列減少排放的具體目標。
美國的態度連前副總統高爾都看不下去。剛在挪威領完諾貝爾和平獎的高爾飛到峇里島,對數百名聽眾表示:「我要說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我的國家美國,最該峇里島會議受到阻礙而負責。」現場頓時掌聲如雷。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承美國達到他們與會的主要目標之一。歐盟各國部長則揚言除非美國讓步,否則將杯葛下月於美國召開的氣候高峰會。被美國封殺的提案,要求工業國於二○二○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一九九○年的標準減少百分之廿五到百分之四十。
德國環境部長蓋柏瑞表示:「在峇里談不出結果就表示不會有主要經濟體的峰會,歐盟的立場很清楚。假如沒有設定目標,我不曉得還有什麼好談的。」布希邀請十六個主要經濟體,包括歐洲國家,日本,中國和印度,共商各國自願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出席峇里島會議的美國代表賀瑪表示:「美國對於和其他國家合作始終抱持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我們已經捲起袖子,準備規劃二○一二年以後的全球架構。」
此次會議的一大目的,是希望能將降低排放目標納入文件,作為未來兩年國際談判的依據。潘基文對記者解釋,提案可能「野心太大」,但承諾預定在二○○九年定案的任何氣候公約,一定會明訂目標,不會只有共識。
歐盟國家目前仍不死心。丹麥的氣候與能源部長海德加德十三日說,他們仍將在會議結束前繼續施壓,設法讓排放目標進入架構文件。海德加德說,所有國家以為美國政策已變,且或多或少將反映在峇里島的會議,但美國在談判參與上仍嫌太少。
儘管多國外長輪番上陣,呼籲在對抗全球暖化問題上,採取更大的行動,美國的說法最後還是獲得認同。美國表示,除非快速工業化中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也允諾付出具體努力,工業國不必先自縛手腳。美國的說法,贏得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的支持。
提案遭到擱置,令預期將受到全球暖化嚴重影響的開發中國家大失所望。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駐聯合國大使艾西即認為工業化國家擺出的態度,是不負責任的作法,工業大國應認清他們為溫室氣體製造大國的歷史角色。
【2007/12/14 聯合報】


抗議啦!峇里島舉行氣候變遷會議 原住民團體遭禁音

全球190國代表聚集在印尼峇里島,設法就全球暖化議題凝聚共識,希望號召世界所有國家共同對抗氣候暖化,並在2009年簽訂新約,取代京都議定書。不過在會議期間卻發生,身受全球暖化衝擊的團體,遭到禁止發言的情形,引發會外抗議抗議聲。
大批以白色的紙遮住口鼻,上面寫著抗議標語,民眾聚集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外,要求還給他們發言的權利。

巴拿馬原住民團體:「我們必須要敬禮,還要跪下來求他們,才可以允許我們發言,這是我們應有的權力吧!」

原來這群原住民團體組織的代表,就是最關心全球暖化的議題,因為全球許多原住民的生計以及家園,將會是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犧牲者,不過卻遭到禁止發言。而一份由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西元2070年,將會有1億5千萬的沿海居民,將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會議期間,綠色和平組織的船隻也開到了峇里島海域,試圖引起各國政府關注,更積極應對全球暖化可能帶來的危機。

綠色和平代表艾德華茲:「彩虹勇士號未來幾天都會在這裡,要對我們的政府施壓,要以更積極的行動,對抗全球暖化。」

這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從12月3號到14號在印尼峇里島舉行,各國出席代表將研擬對策,解決全球乾旱、熱浪,與海平面上升等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的點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